接种后发热,难道疫苗有问题?
赵女士的女儿接种卡介苗的第二天,体温升至37.9℃。赵女士一看,急了,别不是这疫苗有问题吧?赶紧带孩子上医院。医生检查后,让她再观察,说“可能是接种疫苗后的正常反应”,不用着急。
赵女士将信将疑带孩子回去了,也没有采取任何方法处理。第三天下午,孩子的烧还真的就退了。不过,她纳闷了,怎么知道这反应是“正常”,还是“异常”呢?
一般反应,不用惊慌
其实,这位医生说的“正常反应”又称为 “一般反应”,是指免疫接种后发生的反应,是由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
什么是疫苗固有的特性?以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例,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一种“活病毒”疫苗,它固有的特性就是“脊髓灰质炎病毒”。
虽然经过不断的传代,制成糖丸后,病毒的毒力已大大减少,对人体失去了致病性,但服用以后却可以使人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在产生免疫力的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就会出现短暂的生理功能障碍的表现,比如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这是由于疫苗本身或者其中所添加的防腐剂、佐剂等原因所致,一般不超过3~4天就可恢复正常;全身反应:①发热,热度一般不高,但也有少数人可达38.5℃ 以上,一般仅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②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恶心、腹痛、全身不适等,时间往往也不会超过3天。
这些都是前面提到的“一般反应”,不属于异常反应,不会对机体造成不能恢复的伤害,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接种后注意休息即可。
异常反应,慎重对待
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虽然发生机会较少,但较严重,需要认真对待——
昏厥:是由于被接种者精神过度紧张而引起的急性脑缺血。只要让被接种者平卧,注意保暖,喝些热开水(或糖水),很快就会好转。
无菌性脓疡:注射后2~3天,在注射处出现较大的肿块,2~3周后变硬,此后可自行吸收或液化成脓疡。这是由于疫苗中的吸附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中需要加入氢氧化铝或磷酸铝作为吸附剂)未完全吸收,以及使用前未将疫苗摇匀等原因所致。
过敏反应: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局部组织坏死、血清病,甚至过敏性休克,或出现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主要见于接种含有脑组织的制品,如狂犬病疫苗,偶见于百日咳疫苗)。
一旦发生上述异常反应,均应去医院进一步处理。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指出,因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接种疫苗只是孩子的事?
有人认为,接种疫苗只是孩子的事,果真如此吗?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减弱或消失,尤其是在生后6个月到3岁这段时间。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我国一直把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作为所有预防工作的重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就不需要重视,就不需要接种疫苗。
其实,传染病对所有人都存在威胁。只要您的体内没有产生过抗体,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因此受感染。曾经有一位刚当母亲的年轻妈妈,听说邻居家的孩子患上了水痘,想看看“什么样”,就去串门。谁知这一串,自己感染上了不说,还把老公和两个月大的女儿也感染上了。所以,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导游等高危群体,都要有预防接种的意识,这才是给自己、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接种疫苗,就保险?
那么,是不是接种了疫苗,就万无一失了呢?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为了使疫苗安全,生产疫苗所使用的病毒或细菌都被灭活或减毒,没有一种疫苗的保护率是100,大多数常规使用的疫苗保护率在85~95左右。而且由于个体差异,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免疫成功。
目前,凡是被列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后的保护率多数能达到90以上。因此,绝大多数儿童只要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大多可获得保护。国家卫生部为了确保儿童免疫接种效果,要求各地进行疫苗免疫成功监测,即通过采集极少量的血液,检测特异性抗体,根据抗体水平判断是否获得了保护。如出现免疫不成功的情况,可补种相应疫苗。但只有少数儿童可能有幸被选为监测对象。
安全接种,为健康筑一道屏障
安全的预防接种要做到安全的预防接种,接种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疾病期不应注射疫苗
发热、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和恢复期、重症慢性疾病的发作期均不能接种疫苗。待身体完全恢复或在慢性疾病的稳定期,视机体健康状况确定是否接种。
过敏体质者慎用疫苗
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有明确过敏史,或既往接种某种疫苗有过敏史的人,应禁用同一种疫苗。
重视不同疫苗的禁忌证
因不同疫苗的性质或成分有所不同,其疫苗的禁忌证也不同。如: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人(包括有癫痫、癔病、抽搐史或脑炎后遗症等)不能接种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免疫功能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包括白血病、肿瘤、脾切除者、接受异体器官移植及放射治疗者等),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受种者或儿童家长应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主动向接种医生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及免疫史,以助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