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平稳的度过逆反期

  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结成同龄群体,寻找“知音”和“朋友”,而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乃至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向社会挑战……

  在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83182110”咨询热线今年6月~7月的电话统计中,孩子离家出走的咨询达15次,占所有家长来电咨询的10以上;在所有家长来电咨询中,孩子有逆反心理的约三到四成。来电咨询的学生有一成多承认有与父母对抗的心理。而记者从各大医院心理门诊部了解到,暑假开始后,不少的父母与孩子“结伴”前去看心理门诊,要求解决无法愈合的“冲突”,家长们称,孩子越来越“叛逆”,什么事情都与自己对着干,根本没办法沟通;而孩子则异口同声地说:大人一点都不理解我们。

  每当父母走近 孩子就会心烦

  高中生小明来电咨询说,自己出生在农村,父母干活忙,儿童时是爷爷看管着长大的,和父母有生疏感。上小学时,父母对他的教育十分严厉。一次父亲让他去买一些东西,他买错了一件东西。回家后,父亲的口头禅就出来:“这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啊做什么都不行,做鬼也不行。”类似挨骂的事情在小明小学时常常出现。使小明感到在家里的压力很大,不想和父母呆在一起,觉得父母不和他沟通,不理解他,觉得父母很恐怖。在家他经常闭口不说话,害怕说错了话又惹来一顿痛骂。

  初中,小明选择了住校。离开了父母,小明的学习、生活改善了很多,成绩经常在班级名列前茅。但是父母从来没有因此表扬过他,更谈不上物质奖励。中考时很多父母都陪孩子参加考试,小明却不让父母知道,害怕父母在他身边,就什么事都做不成。高一时有一次,小明身体不舒服,父母带他看病后,在他打点滴时离开了,而离开原因是去给自己买衣服。于是,小明对父母有种说不出的讨厌,每当父母走到身旁,他就感到烦躁,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想和父母吵架。

  孩子不听话 可能到了“逆反期”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沈家宏表示,“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原本乖巧可爱的孩子一到十五六岁,总爱和父母对着干,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有什么事宁可憋着也不跟父母说,这种状况一持续就是两三年。有些孩子表现得明目张胆,有的孩子则表现为消极对抗,但不少父母悲哀地发现:亲生骨肉在和自己“作对”。心理分析学家把这段专爱和家长、老师“作对”的青少年时期称为“逆反期”。

  家有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家长可真犯了愁:孩子老跟大人“拧着劲儿”,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其实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到了青春期,除了身体方面的变化外,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逐渐加强,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于是他们会靠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其实他们逆反的对象并不只是父母亲,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沈家宏认为,“逆反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年轻人爱打扮得与别人不一样,爱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了解到这些,家长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表现了。

  成因和表现:

  据专家分析,孩子逆反的成因主要包括:父母唠叨、要求过高、专制粗暴、过分溺爱、设限过多、没有做好表率、缺少必要的尊重、过分关心、过多批评、要求上的不一致、对孩子的关注过少等;而逆反的表现主要是:不服从老师或家长的教育;结成同龄群体,寻找“知音”和“朋友”;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向社会挑战等。

  “逆反期”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1  [2]  下一页
如果您有育儿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请到育儿问答和众多的妈妈一起交流。[育儿知识问答]
  六一宝贝网(61baby.com)新闻及文章免责声明
更多与 家庭教育  相关的文章
相关类别新闻
文章搜索,多个关键字之间请用空格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