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多数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在精心呵护和关爱的同时,往往忽视孩子坚强意志的培养,因而孩子越来越娇气,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
小手指擦破点皮就号啕大哭,哄都哄不住;因为没有被老师表扬就不愿意上幼儿园;被小伙伴碰了一下就告状或反击,受不了一点儿委屈……甚至自杀的阴影也在逼近幼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1999年中国5-14岁孩子自杀率是0.8/10万。另据研究表明,怀有自杀企图和欲念的孩子的比率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虽然孩子在幼儿期经历还浅,但也会遇到挫折,这时家长的态度如何,教育方式如何,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因而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正确理解挫折教育
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父母只有正确理解挫折教育,才能有效地对孩子施加影响,避免误入歧途。
什么是挫折
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就是人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在环境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需要或动机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情感刺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还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造成严重的人身事故。另一方面,挫折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误者认识错误,接受教训;同时它能磨炼人的意志,使其更加成熟、坚强,并激励人发愤努力,从逆境中奋起。可见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挫折感是有限度的,不能没有,也不能太多。
有的父母只看到挫折的消极方面,担心孩子经受挫折会吃苦,因而把孩子保护得严严实实的,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不管孩子做得好不好,都夸他“你好棒”、“你真能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什么事都是很容易做的、理所当然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于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承受不了。有的父母则一味地看到挫折的激励效能,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教育”、竞争,人为地为孩子创设挫折的情境,故意给孩子吃点“苦头”,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长处比较,说这是给孩子“挫折体验”,让他“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却不知这种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在真正的挫折面前丧失勇气。
挫折教育教什么
如果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向孩子展示世事艰辛复杂困难的一面,就像一个故事所讲的那样: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张开双臂让儿子到自己的怀抱里来,当儿子兴高采烈地冲过去的时候,老约翰收回了手臂,告诫摔倒的儿子: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都可能发生;或者认为挫折教育就是“逆境锻炼”、“苦难教育”,告诉孩子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过逆境、苦难和坎坷的洗礼才能成为成功的人。那你们就错了。
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IQ(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和EQ(情商,EmotionalQuotient),但很少有人知道孩子在生活中也需要AQ。AQ是AdversityQuotient的英文简称,在我国一般被翻译为挫折商、逆境商或逆境商数等。它是由美国心理学者保罗·史托兹(PaulG.Stoltz)在1997年首次正式提出的,用来指人们在逆境中或面对挫折产生的反应和处理能力。简单说来它就是承受和战胜挫折的能力。现在,AQ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差不多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人生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挫折教育教给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要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那样:“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怎样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他终究是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正确解读幼儿的心理
在有了正确的挫折教育观念之后,父母还要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就无法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