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有个两岁半的活泼可爱的儿子。几天前,儿子总吵吵肚子痛,不爱吃饭,时常哭闹不安。当地医院按消化不良、肠痉挛用药治疗,孩子的病情反而越来越重,出现了血便。刘女士吓坏了,急忙带孩子到儿童医院就医,结果孩子被诊断为患了急性肠套叠。经对症治疗,孩子痊愈出院。
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特别是4~10个月婴儿的常见病,春季尤为多发。是指一部分肠管进入前方肠腔,越进越多,继而发展为肠梗阻,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产生严重后果。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骤,发病时常常伴有多次呕吐,严重的有暗红色果酱样大便,有时在腹部可触及包块。
肠套叠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认为,内因是婴儿回盲部固定未完善,该部游离度过大、蠕动过快;外因多是由于小儿上呼吸道炎、腺病毒感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刺激肠管所致。也有少数病例是由于先天肠管畸形或肿瘤引起。
目前正值春季,早晚温差大,细菌、病毒活跃,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多,使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沈阳市儿童医院近日来就收治了30多名这样的小患者,大多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积极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是避免急性肠套叠的有效措施。
急性肠套叠的治疗,首先是通过温盐水灌肠复位。用这种方法治疗,孩子痛苦小、效果较好,95以上都可治愈。少数症状重、病程长的患儿需手术复位。如治疗及时,急性肠套叠不会引起不良后果,亦无任何后遗症。
急性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虽然简单,但由于病情轻重不一、个体差异较大,许多患儿可无上述典型症状,而只有拒食、呕吐、烦躁不安或哭闹,不易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对于非儿科专业的医生而言,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也有一定难度,往往会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肠痉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这些尤其应引起广大家长和医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