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驰的火车上,三个跟着妈妈长途旅行的小学一年级男孩儿,因为旅途的寂寞凑到了一起。在那个卧铺车厢里,在场的成年人目睹了三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性情和表现。
“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赢。”来自南京的小男孩首先出了题目:“106+106+206+206+306+306=?”来自河北和东北的男孩儿抓耳挠腮使劲儿想。“1236.”南京男孩儿脱口而出,很自信地看着两个小伙伴。他学珠心算,算题是他的拿手好戏。
“那个……那个铅笔里面的那个芯儿叫什么?”河北男孩儿显得怯懦些,着急地磕巴着也出了题目。“铅。”南京男孩儿快速回答。“不对,是碳。”河北男孩也很得意。他喜欢钻研,懂的也不少。
轮到东北男孩儿出题了,他抓耳挠腮皱着眉头想,在两个小朋友“快点,快点”的催促下,终于说话了:“那……那一副扑克牌有几个老K?”南京男孩和河北男孩愣了,你看我,我看你。“哎呀,四张呀,俩笨崽儿。”东北男孩指着两个小朋友哈哈大笑,接着又问:“知道一把麻将和了挣多少钱不?”南京男孩儿和河北男孩儿面面相觑,东北男孩儿得意地摇头晃脑说:“笨呀,看下多大赌注了。”
在场的大人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彼此心领神会地笑了。
接着,孩子们又玩起了猜拳游戏。几个回合下来,小孩子的争强好胜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争吵起来。东北男孩儿指着河北男孩儿说:“你小崽子他妈的,净瞎掰,赖皮。”河北男孩儿很软弱地哭了。南京男孩儿很大气地挥挥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然后把自己的饮料给了河北男孩儿:“别哭了,喝点吧,口干嗓子疼。”
三个男孩儿的妈妈从各自的卧铺车厢来到孩子中间,劝着自己的孩子,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南京男孩儿的妈妈温和地问:“怎么了?玩得不高兴了?有赢有输很正常嘛。”
东北男孩儿的妈妈指着儿子粗声吼着:“你小崽子,走哪闹哪,跟你爹一样,总那德行,看我回家怎么整你。”
河北男孩儿的妈妈脾气很急,很严厉地对儿子说:“怎么又哭了?不是告诉你男子汉遇到问题不许哭吗?”一看就是个掌控型的妈妈,对儿子管教过度,怪不得河北男孩儿显得怯懦呢!
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事,自然想到家庭教育和人的性情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
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两个同龄的女孩。一个心智成熟善良正直,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工作认真,人际关系良好;而另一个敏感多疑,工作随心所欲,要么贬损别人,要么讨好别人,情绪起伏波动大,甚至几欲自杀。其实后者是个很聪明的女孩,也很想在工作上展现自己,但她的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常莫名其妙情绪大爆发,走到哪里都树立一个“敌人”,人际关系总是处理不好,最终伤人伤己。
这两个女孩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前者父母恩爱,家庭温馨和睦,从小受到父母的疼爱,并且有良好的家规。而另一个从小生活在冲突和矛盾重重的家庭中,父母失和,姊妹之间争斗,甚至妈妈还经常拿她出气,动不动就殴打责骂,过后又无原则地补偿她。所以,她从小生活在恐惧不安和猜测中,最终形成了乖戾的性格,并且导致工作中的不顺。
一个人成年后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找到答案。家庭对孩子个性的塑造和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与家庭的教育方式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已经被心理学界证实了的结论。
人的成长和教育自家庭开始。家庭是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地方,学习什么是亲密的情感,什么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父母则示范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禁止的……正如《联合国宪章》宣布的理想精神——家庭应该有利于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孩子的个性,特别是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抚养他们,让孩子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但是,遗憾的是,家庭教育又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教育分别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后两者已经有了较为现代化的环境、科学的指导和法律规范,只有家庭教育还处于自发状态。
首先,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的训练,我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你得听我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无论是我们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除非我们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很少有人会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没有经过专门为父为母训练的我们,在教育孩子上难免会出错。
其次,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情感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母亲对孩子自然会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容易使家庭教育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