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半的雷雷是个身体结实的小男孩,可是他到现在还要奶奶喂饭吃,连平时吃的单独包装的小零食也是从来不试着自己打开,而是往奶奶面前一递说一声:“请!”奶奶与他配合默契,拿过来就帮他撕开了。一次参加亲友聚会,雷雷的奶奶发现亲戚中一个3岁的小女孩坐在桌边用勺子自己一口一口地吃饭,而自己还追着孙子屁股后面喂饭,巨大的反差让她开始反思:孩子的自理能力该如何培养?
现象家长总会忍不住出手代劳
刘建老师告诉记者,有一位母亲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她家的孩子4岁半了,每天早上起床都是她给孩子穿衣服,有一天时间快来不及了,她让孩子躺在床上等她洗漱完了再给孩子穿衣服,可是没想到等她洗完了,孩子自己已经穿好了衣裤鞋袜坐在那里等她了。她非常惊讶,“你什么时候学会穿衣服的?”
刘老师说,孩子在幼儿园有一个重要课程就是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这位家长不但没有这种意识,反而包办了孩子已经学会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利的。刘老师指出人们常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学会生活”挂在嘴边,可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又常常事事不放心,情愿自己忙一点、累一点,也要让孩子过得舒舒服服。结果,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原本应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很多小事(如插酸奶吸管)都成了家长和老师的事。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应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因此,家长一定要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
策略:让孩子享受自己动手的快乐
怎样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呢?刘老师认为,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幼儿园是如何做的值得家长借鉴。比如以喝酸奶为例。
第一步,让幼儿自己尝试在酸奶盒上插管子,树立自理意识。
老师先把酸奶和吸管分发到每一组,然后交代插吸管的安全要求,接着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着插管子喝酸奶。刚开始的情况有些惨不忍睹:一些孩子看着酸奶不知如何下手,一些孩子咬牙切齿地咬着酸奶瓶子,还有一些孩子把酸奶戳成了“洒水壶”。一时间,“老师你帮我戳”、“老师我不会”、“老师,打翻了”、“老师,我衣服上有酸奶”……声音此起彼伏。刘老师描述当时的情景说:“当时我真的有一种冲动:还是我来吧!但最终我还是狠下心来:今天老师谁也不帮,你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自己想办法喝酸奶!。”
第二步,探索如何插管子,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喝酸奶不会插管子怎么办?老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怎样插管子又快又好?孩子们纷纷讲出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大致概括一下,有以下三种方法:办法一,用嘴巴咬开一个角,再插入管子;办法二,用手撕开一个角,再插入管子;办法三,紧握住吸管的下端,用尖的那头扎进去。
老师再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经过老师夸张的示范表演加上幼儿自己动手尝试,一番认真比较之后,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办法三比较好。于是,孩子们开始动手采用办法三来喝酸奶了,活动室里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但这一回是一幕开心的场面,大家都在享受自己动手的快乐。
思考:由点到面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幼儿学会了自己喝酸奶,老师把分酸奶的权力也还给孩子们,盥洗后让他们排队自己取酸奶、喝酸奶。并由此把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渗透于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自己穿、脱衣服,叠放、整理衣服,自己整理图书、玩具等等,把原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
当孩子成功地脱下衣服、叠好衣服,成功地把图书、玩具摆放整齐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是无法形容的自豪。
当家长的应该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情况,孩子学会的事情要放手让孩子在家里继续锻炼,家长可以在一旁耐心地守望,必要时指点一二,这样做远胜过一切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