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还没过一百天,那天得了感冒,接着发烧,体温一天比一天高,最高39.5℃,烧了三四天后,出了一身疹子。更奇怪的是,妈妈也得了类似的病,咳嗽、发烧、拉肚子,也出了一身皮疹。母子俩一起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妈妈、宝宝得的是同一种病———麻疹!”
这就奇怪了,以前不是说6个月内的婴儿不会得麻疹吗,成人更少得麻疹。可现在怎么了?刚刚三个月的婴儿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体壮的妈妈同时得麻疹,怎不让人困惑?可医生说,如此情况近年并不少见。这是麻疹流行的新趋势、新特点。
麻疹病魔卷土重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疫苗出现以前,麻疹曾在世界上多次大流行,无数儿童的生命受到威胁。1965年,我国疫苗研制成功后,随即在全国推广应用,使我国儿童麻疹的发病率迅速下降,不少地区多年来已控制了麻疹的流行。然而,新世纪开始以来,我国麻疹的发病率又在逐年上升,特别是近三年,我国每年发病都在十几万例。卫生部公布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去年2、4、5、6四个月份,全国报告麻疹发病数均居传染病发病的前五位。表明沉寂三四十年的麻疹病魔卷土重来。
向小婴儿伸出魔爪
以往的麻疹确实不易感染半岁以内的婴儿。因为宝宝从娘胎里带来了抗体武器,足够防身半年之用,麻疹病毒不能侵犯。只有先天抗体消耗殆尽,半岁以后的孩子才会被感染。可是近年出现了“小婴儿麻疹”(半岁以下的小患儿),这是因为如今的妈妈们小时候大都没有出过麻疹,而是接种了疫苗获得的免疫。这种免疫力不像感染麻疹后获得的终生免疫那么持久,因而妈妈自身就没有足够的抗体传给胎儿,新生婴儿也就缺乏防御能力,容易遭致病毒的侵袭。宝宝和妈妈同时得麻疹也就不奇怪了。
如何防范麻疹?
改变免疫策略我国目前儿童麻疹免疫程序为:全程免疫共3针即8个月初次接种,1.5岁、6岁各复种1针。不过,专家已经建议调整原有程序,如对大、中学生和青年人群进行麻疹疫苗的复种;对育龄妇女增加一次麻疹疫苗接种,可使母传麻疹抗体阳性率从一般的21.43提高到接种后的90.91 这样可减少新生儿麻疹的发病率。
控制传染源 更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者,一般病人隔离期是出疹后5天,若有肺炎延长到10天,接触麻疹者要隔离3周。患了麻疹的乳母要停止哺乳,以免感染小儿。
阻断传染途径 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它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当病人说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就会散布到空气中,并通过鼻部、咽部或眼睛等部位侵入人体,密切接触者也可以借助手的污染而传播。病人的衣物要彻底消毒,冬春季节室内注意通风,托幼学校集体机构,注意室内紫外线消毒。
管理易感人群 凡未得过麻疹的或没接受过麻疹疫苗的人均易感染麻疹。麻疹的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90以上的人都会发病。流行期应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管理,流行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少组织集体活动,减少感染几率,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饮食健康、均衡营养,生活规律、保证睡眠休息。
早期住院治疗 一旦发现类似病儿或成人,应尽早就医,必要时住院诊治,便于传染源隔离,避免贻误病情。
-相关链接:成人麻疹症状复杂
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一般只能维持10~12年,抗体消失后,青年、成人又成了麻疹新的易感人群,这就会造成麻疹在青年人和成年人中的流行。成人麻疹可出现呼吸道卡他症状,流泪、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与小儿麻疹类似;口腔黏膜斑点明显;另外还有以下特点———
①成人麻疹表现病毒血症较重,持续时间长,或病情不典型;②多数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以水样便腹泻为主要表现,易与感染性肠炎、霍乱混淆;③多伴有肝脏和心脏损害,可表现为“麻疹样肝炎”;④易导致多脏器损害,有时容易造成误诊。⑤可有隐性感染者,无临床表现,血清抗体的升高,显示麻疹接触人群体内已经有了对麻疹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