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妈咪宝贝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和谐家庭与儿童健康成长——2007儿童健康成长专家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指出,虽然物质条件提高了,儿童食品也越来越丰富,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提高,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但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肥胖和随之而来的慢性疾病成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是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工作。
不良饮食习惯是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研究员蒋竞雄在会上指出,儿童肥胖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有遗传的原因,体重的变化受基因调节,而且脂肪代谢存在个体差异;另一方面也有环境的原因,过度进食,运动量减少,这种不良生活方式也导致了儿童肥胖的发生。对儿童肥胖而言,遗传和家庭环境相互作用,遗传因素可能包含影响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的行为倾向,家长不仅将基因遗传给孩子,而且在家庭环境上影响着孩子,而这些生活方式的遗传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肥胖家庭的环境和遗传倾向共同作用,形成一定的饮食习惯、进食量和活动方式,作用于对肥胖敏感的儿童而导致儿童肥胖。因此,预防儿童肥胖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和饮食习惯和对口味的喜好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婴幼儿时期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喜好将延续到儿童期、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儿童从2~3岁起到8岁左右,如果没有特别的干预,其饮食习惯一般没有太大的改变。婴幼儿一般喜欢他们熟悉的食物,即在家庭环境中经常出现,父母或者其他亲友经常吃的食物,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物将左右孩子的口味和今后对食物的选择和进食方式。
蒋竞雄建议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健康观念,培养孩子正确的均衡饮食观念,尽早对儿童肥胖进行干预。儿童天生喜欢甜味,有些家长用甜食来诱导孩子吃较有营养的食物,但往往使孩子对甜食更加偏好,更不喜欢营养性的食物,这种做法不科学,应尽量避免。用武断、强迫的方法让孩子选择健康食品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劝说或者强迫孩子“多吃一口”,这是不妥当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根据能量需求调节进食量的能力,也能根据食物的能量密度决定进食量,但家长的控制可以削弱儿童对进食量的自我调节能力。疾控中心在一家幼儿园的调查结果发现,偏胖的孩子食量大,约为普通孩子食量的2~3倍,深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婴儿时期就被过度喂养让这些孩子没有饱的感觉。蒋竞雄说,忽视孩子自身的饥饿感和饱足感,过分施以外界的进食鼓励或限制,将极大地减弱孩子用饥饿和饱足的内部信号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减弱或者丧失是导致孩子过度进食而肥胖的原因。家庭喂养方式是儿童肥胖早期干预的重要环节,早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长期保持,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肥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