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杨在幼儿园里,看到口吃的小朋友说起话来“结结结…… 巴巴巴……”觉得挺好玩。于是,就跟着口吃的小朋友学。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小杨杨说话也结巴起来。一开始,只是在偶尔的一两句话中带一点结巴,也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但后来,口吃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平时与小朋友或老师说话,一开口就会结结巴巴。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特别是回答别人的问题,或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结巴的现象更加明显,有时甚至急得满脸通红,直蹬脚。就这样,小杨杨时常被小朋友笑话或遭到冷落,以致于都不敢主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变得不爱说也不爱笑,总是一个人玩。小杨杨的父母感到很烦恼,带着他来到儿童心理门诊。
案例点评:
小杨杨的表现是“儿童口吃症”。据统计,口吃的孩子大约占儿童总数的5,男孩比女孩多2-4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
口吃可以由多种原因形成,但大多都是在5岁以下形成的,特别是在2-3岁时容易发生口吃。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效果要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却较少,并且也不牢固。当他们很想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常会因一下子找不到适当词汇,加之发音器官尚未成熟,对某些发音会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机能又差,由此形成口吃。
口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这样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害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害怕被别人提问,害怕被别人讥笑,所以不大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常会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2-4岁时出现的口吃是一种暂时性现象,属于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口语能力的提高,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父母不要特别予以纠正或指责,否则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口吃的作用,使孩子对口吃越注意、越担心、越紧张,口吃也会变得越明显,越严重。
引发儿童口吃的5个原因
目前,对于口吃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1.家族遗传影响
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较高,大约达65左右,因此认为与遗传有关。遗传学家詹尼斯调查了大量口吃患者家族的状况后发现,口吃可由决定声带音质的遗传因子,遗传给下一代。幸好这种遗传优势并不厉害,且经过训练可以纠正过来。
2.模仿他人形成
很多口吃的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口吃而形成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响,如经常与有口吃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讲话,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口吃。
3.突然精神刺激
如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突然强烈的惊恐刺激等,都会使孩子感到很紧张。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
4.父母要求过急
在孩子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时,父母急于做过多矫正,以致于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经常打断说话,进行纠正。结果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一说话就会紧张,担心说错话。越怕说错话心理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也就越容易说错话。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的速度时,就可能出现口吃。
5.强行纠正左利习惯
父母或老师强迫孩子左利习惯时,也会使部分孩子产生口吃。我们知道,人们习惯于把控制说话能力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左撇子),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强迫左利的孩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拿剪刀做手工,都可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
儿童口吃的4大表现
1.难发性口吃:第一个字发不出。
2.连发性口吃:第一个字重复。
3.中阻性口吃:说话途中一个字发不出。
4.重复性口吃:无意义重复发声,重复发出与词句无关的音。
小提示:
患儿在口吃时,常伴有口颊肌、面肌、颈肌、胸肌、腹肌等肌肉紧张,甚至四肢肌肉也会紧张。因此,患儿在讲话时常会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伸颈昂头、握拳蹬脚,甚至出现拍大腿等紧张动作。不过,患儿在唱歌、背儿歌或大声朗读时,口吃常可减轻或消失,但在大庭广众发言、有准备讲话或情绪激动不安时,口吃症状往往会明显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