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遗传学家马可·潘伯瑞假设,如果营养充足的话,会对人体内的性染色体X和Y留下遗传痕迹。就像后来的分析显示,这种效应要在下一代人身上显现出来,必须取决于“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第一代人享受到充分营养时的年龄。
潘伯瑞的研究让人猜想,一个人的营养、行为和环境条件对后代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还能继续下去。这意味着:考虑这一因素,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负起责任。与这一猜测相符合的是,现在流传的一些疾病很可能是过去人类基因受环境改变影响的结果。
麦克尔·米尼还考虑到,表观遗传学还可能对社会留下后果。他想到,由于贫穷、生活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的争吵,孩子的认知能力可能受到影响。那么这些消极因素会不会遗传给后代?
“我们开始在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幼年大脑的发育状态之间寻找某种因果关系,”米尼说。据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控制生物的新机制
表观遗传学帮助科学家打开了新的视野,让他们看见了控制生物的新机制,使他们意识到,可以控制这个过程为人类所用。
直到不久前,以下这种观点还被视为科学界的异端邪说:一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会传递到给后代。这个观点和进化理论的普遍认识相矛盾。
按照进化理论,即使这些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体在求生中得到的,而且能使生物体更成功地繁衍下去,它们只不过是遗传物质的偶然改变。比如说,男人可以通过举哑铃锻炼肌肉使之强壮,却不一定能让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强壮;女人可以通过节食使身材苗条,但很少能生出身体同样匀称的孩子。父母身上的这些改变不会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特征可以传播下去
1999年,生物学家爱玛·惠特劳得到证据,表明表观遗传特征是可以从上一代传播到下一代的。这些特征不会因为单个个体的死亡而丢失。
惠特劳说:“目前很多人相信,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遗传信息位于DNA的序列里。而我们的研究显示,除了DNA还有更多的东西会被遗传。”
让遗传学家更惊讶的是:表观遗传特征不会只在直接继承的下一代结束遗传,而是会继续传播,一直到孙辈、重孙辈、玄孙辈等。
2004年,美国华盛顿州大学的遗传学家迈克尔·斯奇纳检验一种在农业中经常使用的抗霉菌农药怎样对雄性老鼠睾丸的形成产生作用。他的发现让他很惊讶:雄老鼠在母亲体内时如果接触过高剂量的农药,它们成年以后产生的精子就会减少。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些雄老鼠的下一代中继续有这个现象―――尽管农药一点也没有改变过DNA中的任何结构。最后,这种缺陷还会在第二代、第三代老鼠上体现出来。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表观遗传特征也会体现在人类身上。
2005年11月,伦敦儿童健康研究所的遗传学家马可·潘伯瑞为自己的理论提出证据:他和瑞典同事研究了一个偏僻的瑞典北方城市从1890年开始的农业收成、食物价格和死亡的记录。
其中显示,如果爷爷辈在小时候曾经有过营养过剩的情况,那么他的孙子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同时还面临更大的短命风险。这个规律只在爷爷辈的男性后代中发现,而女性后代就能免受威胁。可是当孙女的祖母曾经营养过剩时,她们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变大了;这个时候祖母的孙子们反而能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