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个家庭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小宝宝们的生活水平逐日攀升,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层次越来越高,但做人的素质及人格成长方面是否健全,就很难说了。还是早早下手,从娃娃抓起的好。
比如,抓住过节的契机,让孩子给长辈拜年,表演个小节目,感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也可以给他讲传统美德故事或长辈们小时候尊老爱幼的事情,向孩子渗透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的朴素情怀。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有些越是传统的东西越容易被人遗忘。等孩子长大之后,其后果又是很难弥补的。
由爱生出的遗憾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信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要把自己童年失去的梦想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于是,在“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观念主导下,承受了来自父母、祖父母双倍爱的孩子,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极大满足,幸福快乐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之中不乏一些优秀的顶尖人才,也出现了一大批时下被称之为“80后”的新新人类。当媒体热衷探讨“80后”话题,对“月光族”、“啃老族”大加评说时,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是谁一手制造了“80后”?我们是否需要汲取教训,不要再培养出什么“2000后”来呢?
看一看身边比比皆是的家庭生活情景吧:
宝宝爱吃西瓜,大冬天的父母买来舍不得吃一口,一块一块切给孩子吃。宝宝尽情享受西瓜的美味,一点也不知谦让,还指着剩下那块说:“放冰箱里,晚上我还吃。”
爷爷正在看电视,小孙子跑过来不管不顾,二话不说拿起遥控板就调到放动画片的台,坐在沙发正中间自顾自地看起来,还不许别人出声。家中电视遥控器必须由他掌握。
幼儿园门前,丽丽对奶奶大声嚷:“你怎么这么晚来接?”奶奶说:“刚才碰到个熟人耽搁了。”“不行。你明天必须第一个接我。”丽丽命令道。奶奶说:“好了,明天第一个接你。”“不行。你必须保证。”丽丽不依不饶。奶奶只好陪着笑脸:“我保证,明天第一个接你。”
超市中,一个小男孩站在玩具货架前,吵着要妈妈买玩具。妈妈说:“今天不买,咱们赶快回家做饭了。”小男孩不干,非要买不可。妈妈无奈地往外走,小男孩竟然叫道:“看我回家揍你的。”
这种种现象,哪还有一点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影子?为什么父母付出无私的爱,却没有培育出充满爱心、懂得爱的孩子?
爱需要回报
过去许多家长认为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可是面对月光族、啃老族以及不断出现的问题儿童,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也应该调整了?
很奇怪,经历多元文化的冲击,让当下很多时尚青年热衷于过“洋节”的时候,为什么很少有人像追逐情人节、圣诞节那样重视感恩节呢?当然,即使模仿西方人过感恩节吃火鸡和南瓜馅饼的情景,也不过是学了点皮毛。真正从心底里学会感恩,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我们不能只崇尚多元文化,而丢了中华文明之根基。长江黄河哺育了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感谢自然,感谢万物,感谢阳光和雨露。
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来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以恩报德,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是人之美德。而自私、娇宠,只知道索取,不愿付出,终将会导致以自我中心、冷漠、无情、仇恨、残忍的扭曲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