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尖走路
妈妈可能还记得,宝宝刚刚学站的时候,是用脚尖着地的。慢慢地,就开始用整个脚掌着地了。宝宝在学习走路时也是一样,大多数宝宝都是用脚尖走路,一只脚可能还会有些拖拉,在妈妈看来像是跛行。这都不是异常的表现,随着宝宝的长大12~13月,走路会越来越稳,这些现象也就随之消失了。如果妈妈感觉宝宝走路的姿势确实有异常,可带宝宝去看医生。最好先把宝宝带进去见医生,让宝宝在医生面前走几步,做一些必要的检查,然后让爸爸把宝宝抱出去,妈妈和医生进行交流。这是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出来的,宝宝尽管不知道妈妈在说什么,却能够从妈妈的担忧表情、沮丧的情绪中感受到“一种不正常”。这就是为什么白天妈妈带宝宝看医生,并没给宝宝扎针,可宝宝晚上会出现夜啼的原因。罗圈腿在宝宝刚刚练习走的时候,妈妈可能会发现宝宝的小腿发弯,担心宝宝是罗圈腿,就带着宝宝到医院去看医生。有的时候,不是妈妈看出来的,而是因为其他问题带宝宝去医院或接种预防针时,医生说宝宝有罗圈腿。其实,婴幼儿的小腿(胫腓骨)原本就存在着生理弯曲度,宝宝越小,小腿的弯曲越明显。宝宝到了三四岁以后,胫腓骨延长,小腿就不那么弯了。
探索与不会规避危险
给宝宝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
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有创造性运动的能力。如果宝宝已经会走了,你就需要重新布置一下室内的摆设了。凡是宝宝能及之处,都不能放置有危险的东西。不能让宝宝动的东西,要提前拿走。对宝宝有危害的东西,一定要远离宝宝。如果你的宝宝还不会独立行走,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抱在怀里,好动的本能越来越显现出来。昨天还不具备的能力,今天可能就具备了。爸爸妈妈随时准备迎接挑战吧,宝宝常常会让你大吃一惊,搞得你措手不及。用行动阻止宝宝触碰危险物品当然,总会有一些不能让宝宝动的东西,放在宝宝能拿到的地方,这时父母该怎么办呢?当宝宝拽外露的电线,妈妈看到后可能会大声对宝宝说:“不要动,会电到你!”如果妈妈并不用行动去阻止宝宝,宝宝对妈妈的命令就会充耳不闻。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妈妈说话的内容没有更深的理解,宝宝在意的不是妈妈说了什么,而是妈妈的态度和行动。如果妈妈在说“不能动”的同时,把宝宝抱离,或把电线移开,宝宝就知道妈妈的意思了。但是,妈妈的命令和行动,对宝宝并没有长期的作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宝宝还会去拽电线。这是幼儿特有的好奇心使然,生气是没有用的,妈妈需要做的是把不安全的东西撤离,不能撤离的,要妥善处理,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不要制止宝宝有创意的淘气
满13个月的宝宝,会用积木搭东西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不是为了搭建积木,而是为了欣赏推倒积木的感觉,那“哗啦”的声响,积木倒塌时那一瞬间的热闹场面,宝宝愿意看到这些。从现在开始,宝宝一步步向“淘气”走去,需要妈妈长出三头六臂,来对付宝宝制造的凌乱和不断发生的“小事故”。这是宝宝到了这个月龄的标志,宝宝闹得让妈妈“漫天飞”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宝宝的聪明与才智都在淘气中体现出来。爸爸妈妈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宝宝,而是蹲下来,和宝宝的视线在一个高度,仔细审视宝宝触手可及的东西是否有危险,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宝宝尽情地玩耍。
宝宝会把东西插在各种孔眼和缝隙中,这是有建设性的淘气。所以,给宝宝买拼插玩具是不错的选择。把不同形状的插片插进不同形状的孔内,是训练宝宝小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的好方法,同时也能让宝宝认识不同的形状。制止等于提醒这么大月龄的宝宝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你越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要去干。对于危险的事情,在他没干以前,你若给予提醒,就相当于告诉他去做。妈妈带着1岁多的旭旭来我家做客。酒柜里摆放的瓶瓶罐罐很快吸引了她,妈妈很认真地对女儿说:“不许动酒柜里的东西!”结果,旭旭把小手伸到酒柜里,抱出一瓶红酒。妈妈马上从沙发上站起来,大声说:“别把酒打了!”话音刚落,妈妈还没走到宝宝身边,酒瓶已经从宝宝手中滑落,摔在地上。“你看犯错误了吧,再也不许动阿姨家酒柜里的东西啦!”妈妈抱起旭旭坐在沙发上,旭旭在妈妈怀里挣扎着,大哭起来。我悄悄把酒柜中的瓶瓶罐罐拿走,放到安全的地方,
并放些对宝宝没危险的东西。妈妈放开旭旭,旭旭停止哭声,再次向酒柜走去!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妈妈是否允许他这么做并不重要,宝宝也不会领会,宝宝感兴趣的是做这件事情本身。所以,妈妈告诉宝宝不要动的东西,相当于提醒了宝宝:那里有好玩的东西。
不和宝宝做扔东西的游戏
宝宝到了幼儿期,开始把扔东西、捡东西的游戏变成摔东西。宝宝不再是撒开手,让东西自由落下,而是把上臂摆动起来,向外投东西或往下使劲摔东西。宝宝玩耍时会往地上摔东西,或往远处投东西。宝宝生气时,也会往地上摔东西这时,妈妈可不能像对待婴儿期的宝宝那样,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如果宝宝是在玩耍,妈妈不要理会,也不要干预。宝宝玩完后,要明确告诉宝宝把东西捡起来,放到应该放置的位置去。如果宝宝不会这么做,妈妈可给宝宝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