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在2009年继续保持生育高峰

  钱先生带着怀孕的太太匆忙逃离人满为患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可赶到市六医院产科门诊一看,还是傻眼:诊室外座无虚席,走廊里还站着40多人在排队等候。告别了“金猪宝宝”和“奥运福娃”,上海今年将继续面对生育高峰———据市人口计生委预测,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仍将达到17万人左右。此前两年,上海的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6.6万和17.5万。

  产前检查拥挤异常

  “牛娃”将热热闹闹地挤进我们的生活。医院的产科门诊,是最早感受“牛娃”扎堆的地方。六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产科门诊最忙碌的时间是早上9点:“那时,走廊里黑压压都是人头,最多可挤上100多人。”那位给怀孕太太“护驾”的钱先生说,他父亲清晨5点就跑到国妇婴排队挂号,可排了几个小时,也轮不到就诊。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产科候诊室外。昨天上午9点30分,50多个候诊座位都已经坐上了一个个“大肚皮”。据介绍,“一妇婴”近年来的分娩人数始终呈增长态势,预计将迎接8000名“牛娃”,多过去年的“奥运宝宝”。

  新华医院的登记预约排到了六七月份,连“淡季”5月都已和200多个“牛娃”有约。仁济医院产科去年曾出现过两个产妇挤一张床的情况,今年仍有可能如此。

  生育二胎明显增加

  在持续的“婴儿潮”中,产科医生不约而同地发现:“生二胎”的年轻人家庭越来越多。“一妇婴”产科副主任应豪在2006年之后,明显感到了变化:“2006年之前,我接诊的生育二胎家庭一年5-10个,现在每个月都会有5-10个。”

  “经济条件较好、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白领家庭,生第二胎的比例较高。”医生说,这些小夫妻的决定得到了他们双方父母的大力支持。孕育二胎以上的产妇,医学上称为经产妇。新华医院产科主任杨祖菁教授介绍:“过去的经产妇大多是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现在本地户籍的越来越多。”

  据了解,孕育“二娃”的小夫妻,年龄多在25至30岁之间,距离生育第一胎的时间大都为2-3年。许多准妈妈告诉杨祖菁:“趁着家里老人还带得动孩子,赶紧生。”在“一妇婴”门诊,记者遇到26岁的季先生,他太太正怀着第一胎,但他很肯定地说:“如果今后经济条件许可,我们会考虑再生一个。”而刚刚诞下第二个孩子的王女士,因为完成了“一龙一凤”的理想,立即成为朋友和同事们关注的焦点。

  根据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上海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倡导计划生育,1980年正式实行计生政策,因此如果两个80后的年轻人结合,很可能符合生两个孩子的规定条件,他们正是时下“婴儿潮”的“弄潮者”。

  专家分析,生一胎还是生二胎,将成为未来家庭的新的选择。国家人口计生委新闻发言人于学军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希望公民按计划生育,但不是鼓励可以生两个孩子的家庭只生一个,更不是鼓励不生。”

  经济危机引发“闪育”

  产科医生们也正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应豪说:“经济状况很可能影响上海的‘牛娃’出生数量。”因为本市的新生儿中,约四成以上为外来人口子女,2009年他们的父母有多少选择在上海生孩子?就业情况会左右选择。杨祖菁也发现,以往就有很多外来的准妈妈愿意在上海产检,却选择回原籍生育。

  医生们关注的第二个不确定因素是“闪育”--些白领为躲避经济危机中的裁员风险,选择生宝宝,这样至少怀孕期和哺乳期内都不会被裁。

  业内专家指出,在猪年、鼠年、牛年里扎堆出生的婴儿,未来在上学、就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更大的竞争压力,希望年轻父母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生育。

如果您有育儿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请到育儿问答和众多的妈妈一起交流。[育儿知识问答]
  六一宝贝网(61baby.com)新闻及文章免责声明
更多与 产前检查 独生子女 生育高峰  相关的文章
相关类别新闻
文章搜索,多个关键字之间请用空格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