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半的小丽尤其不爱到奶奶家,用她的话来讲,是因为奶奶很凶,不让小丽看电视。因为要上班,小丽妈妈很无奈,只好请了个保姆照料小丽的日常生活。但是,经常陪伴小丽的不是保姆阿姨,而是电视。小丽妈妈向医生描述小丽爱看电视的痴迷状态:“只要有电视看,她可以一整天呆在家里也不会嚷着出去玩,也不爱说话,甚至有时候我们下班回家叫她,她也不理你。”但是,小丽妈妈也没觉得怎样,毕竟电视节目丰富,知识广博,比保姆有文化,对小丽的智能开发应该更有利吧。
但是,她的无心之语却道出了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方面存在的误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林少勇医生指出,家长是电视迷、家长因工作忙碌而无暇分身照料孩子、以为电视有助于智力发展成为现今“电视保姆”风行当下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电视并不能承担孩子的贴身保姆一职。甚至还有不少副作用:
一、长时间看电视会损害儿童的视力、听力。
儿童的身体各器官机能仍未发育成熟,人的视力一般到25岁才定型,婴幼儿的视力很弱,电视所带来的强光会令孩子的视力受损;至于听力,正常人谈话时声音的强度为35分贝左右,而电视节目的声音强度常达90分贝,电视中歌曲的声音强度高达118分贝左右,学龄前儿童很难承受电视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
二、长时间看电视对孩子的脑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父母认为,经常看电视的小孩会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还看得懂剧情,电视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林少勇指出,电视不会造就神童!人对物体有认识,是因为脑细胞受到重复的刺激。但是电视画面难以重复刺激婴幼儿的脑细胞,反而会令婴幼儿的脑神经回路产生异常,学不到什么。长期以往,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也就难怪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对电视剧的剧情记得丝毫不差,可学习起来总是精神不集中。
三、“电视保姆”会破坏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林少勇指出,三岁前的孩子并不能看懂电视,只是对电视的声音、颜色感到好奇。尤其是广告,因其画面转换非常快,动感十足,色彩鲜明强烈而最能吸引孩子眼球。在“电视保姆”无时无刻的“照料”下,孩子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长此以往,孩子只对机械的声音有反应,对人的声音无反应,容易从小养成孤僻的性格,更为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自闭等问题。如不及早纠正,这种不良影响会一直伴随孩子,直至孩子长大成人,令他们难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鉴于“电视保姆”会从生理、心理上蚕吞小孩的健康,林少勇建议,1岁以内绝对不要让孩子看电视。1~3岁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看2次,每次不超过15分钟。学龄前(7岁前)的儿童应尽量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超过0.5-1小时。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林少勇建议家长首先应彻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尽量多陪孩子,尽量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减少孩子与电视相处的时间。同时与孩子约定严格的看电视时间,大人小孩共同遵守。
其次,家长要有选择地让孩子看电视。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在孩子一生中占有重要位置,早期的思想教育不能少。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爱模仿电视中人物和情节,且没有善恶的自我分辨能力,因此,家长应慎重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可选择看一些知识性较强、有教育意义的、光线颜色变化较慢的动画片、动物纪录片等,例如《动物世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蓝猫》等,或是一些经典的动画片,如《西游记》、《七个葫芦兄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蓝精灵》、《米老鼠和唐老鸭》。而在成人看来老土的一些国产动画片,事实上非常适合孩子看,尤其是以中国典故为题材的动画片,如《三顾茅庐》、《愚公移山》等,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同时,家长要时刻擦亮眼睛,广告、含有恐怖、暴力、色情等成分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描写暴力、爱情的“成人动画片”是不适合孩子收看的。例如很多日产和港产动画片,《龙珠》、《圣斗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猫与老鼠》,在儿童保健专家看来,也由于里面有太多恶作剧情节而被归入不适宜孩子观看的动画片之列。孩子犹如一张白纸,还没有善恶的分辨及判断能力,家长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家长不仅应陪着孩子看电视,还不要忘记与孩子交流、讨论这一重要环节。让孩子归纳故事内容、分角色扮演某些经典的故事情节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创造力。对已有电视瘾的小朋友来说,家长更应该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做游戏,分散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