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家长要先自省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不过,在通过电话采访张琳的时候,我感觉她明显违背了这个原则,她为儿子的问题而焦虑,却没有去关注问题背后的原因。
我问张琳:“你觉得儿子抽烟喝酒打牌和上网这些行为很糟糕吗?”
“是很糟糕,我很担心。”她说。
“你很希望他改掉这些行为?”我问。
“是的,我对他说过,他应该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去。”她说。但是,她儿子在年级已经名列前茅了,而且成绩一贯还非常稳定。这种情况下,她如果对儿子说,希望你放弃那些行为,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去,显然不会有说服力。
我继续问她,是否想过,她儿子已进入青春期了,而青春期的孩子会和以前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的。她回答说,她知道儿子进入青春期了,但不明白我说的改变是什么。
“叛逆!”我用很坚决的语气对她说。
接下来,我向她解释,叛逆是青春期最大的特点。不过,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叛逆,并非是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而是为了尝试自己的力量,试着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他们不愿意继续做“乖孩子”,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频频向孩子发号施令,期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正确路线”发展,那么孩子会用叛逆行为来向父母说“不”。
“叛逆期的孩子仿佛故意和父母过不去,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给自己争取独立空间。”我对她说,“如果父母尊重他们,一开始就给了他们独立的空间,那么他们的叛逆行为会大大减少。”
抽烟喝酒是最典型的、最常见的叛逆行为,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做父母的不要急着去谴责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改变,因为那常常会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心,从而更频繁地抽烟喝酒。相反,做父母的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干涉太多了,或者自己对孩子的某些方式不对。
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听我说了这些道理后,张琳想了想,给儿子的叛逆行为找了一个答案:爷爷奶奶太唠叨了。
她说,暑假期间,她接儿子到广州待了一个多月。临走的时候,孩子求爸爸妈妈让他留下来,因为爷爷奶奶整天对着他唠叨,让他烦透了。
“我们劝他说,爷爷奶奶唠叨也是为了你好,你要听话。”张琳说,“当时他立即就沉默了下来,一声不吭了。”
“他当然要沉默,因为他觉得,你们根本不理解他,他说什么都是白说,那就不如不说。”我向她解释,“他会觉得,好孤独啊,为什么所有的亲人都不能理解我的痛苦呢?”
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典型的错误的沟通方式了。孩子不仅是在描述一件事情“爷爷奶奶整天对着他唠叨”,更是在表达他的感受“烦透了”,但做父母的只对这件事情给予了回应,却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既然正常的说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孩子只好用惊人的语言来表达不满,这就是他为什么对父母说对爷爷奶奶“动了杀心”。其实,他使用这种语言,只是为了让父母明白,爷爷奶奶的唠叨让他多么难受,他多么想摆脱。
儿子的这种惊人之语吓坏了张琳,但她仍然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而是立即给儿子贴了一个标签:道德糟糕。她儿子当然会感受到妈妈的这种评判,从而会觉得更加孤独,更加得不到理解,于是也会变得更叛逆。
听完我的分析,张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若有所思地说:“的确,我没有考虑过儿子的感受……我现在明白了,那我是不是要立即把儿子接过来,不让他继续跟着爷爷奶奶?”
“不要急着做决定。”我强调说,“更重要的是先理解你儿子的感受。他觉得爷爷奶奶太唠叨了,如果唠叨这一点改变了,他这个要求相应也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