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三种家庭教育的错误做法
误区一:包办代替
有许多成人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这既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还会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自卑、抑郁、厌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不要觉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而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误区二: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经验,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笨,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成人平时应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误区三:挫折教育=针尖对麦芒
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挫折之后孩子需要什么
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经受挫折之后的不同举动,既可以让孩子在经历挫折之后越挫越勇,成为生活的强者;也可以让孩子从此变得更加不能接受失败,失去了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能力教育,所以,如何在挫折中正确引导孩子去面对以及挫折之后怎样去做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父母和老师在挫折教育中需要重新审视的重点。
正面失败
父母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一些比赛中,一些孩子失败了都在痛哭,父母在旁边心疼,于是上前安慰说:我们认为你是最好的。父母原认为孩子会停止哭泣的,恰恰相反,孩子哭的更厉害了。孩子从因为失败而难过的哭泣变成了认为裁判不公委屈的哭泣。但是比哭泣更严重的是孩子想法的转变。因为大人安慰的话语在孩子的心里其实已经翻译成:我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公平的,我再也不要参加了!。这样累积下去,孩子会更加认为自己没有输,开始抱怨别人对待自己的不公。最后,就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在裁判或他人的身上。这种心理严重的就会扭曲为自己的目空一切以及对社会的不满和仇视。
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失败,告诉他们:你现在虽然输了,但是你很努力,只要你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下去,你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为你的努力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