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每个孩子随着发展状况、所处的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不同,自我概念也有其个别差异。大致来说,自我概念可以分为正向与负向两大类型,两者各方面表现差异如下:
正向发展型
1.喜欢自己,较有自尊、自信心强。
2.知道别人关心他,他也能发挥影响力,拥有较开放的心胸。
知道自己表现得不错,能经由努力得到某些满足,因而会思考该如何做得更好,进而提升表现。
1.较能自我给予肯定,自主性地努力,不一定非要有奖品才肯去做。
2.面对没把握或新事物时,尝试意愿较高,而且他对自己有信心,愿意去努力,相对成功机率较高。
因能接受不同的讯息,即使做错事,心情有点难过,但较愿意接受修正,不易失控或放弃。
负向发展型
自我赞同
无所适从,没有办法真正接受自己,或肯定自己有优点。
成就动机
怕犯错,很可能大人脸色稍有不对就马上退缩,或造成他过度预测大人想法,习惯去讨好对方。
自主性
比较被动,因怕被责骂或批评,演变成“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情形。
挫折忍受度
遇到困难容易生气、抱怨或放弃,觉得“我一定做不到”、“反正我就是这样了”。
人际关系
由于怕被拒绝,不敢结交新朋友,或是过度依赖,在团体中可能会适应不良。
认清助力?阻力? 启蒙效果佳
父母作为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同时也是引领、提供孩子最初社会化经验的人,孩子会朝向自信或自卑发展,其实就奠基在亲子互动。家长照顾孩子固然辛苦,偶尔不妨想一想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孩子成长的助力还是阻力?方能打造一个更适合成长的环境:
★女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
刘书岑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即便是襁褓中的小婴儿,如有家长妥善的照顾,和及时敏感的回应,孩子便能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并产生基本的安全感及信任,之后配合其力的发展,作为孩子放心探索周边一切,乃至未来更广大的外在世界之“安全堡垒”。
★适切回应孩子的需求:
除了衣食住行的照顾外,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也是影响自我概念启蒙的关键,包括从小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的身心转变:怎么处理孩子良好的或者不适当的行为,有无传达清楚的规则让他知道等,这些通通不能轻忽!
要提醒家长的是,当孩子处于认知发展阶段的感觉动作期时请不要吝于给予语言及非语言的讯息,如愉悦的表情、声音等。待他大一点时,如有良好的表现,适度且明确的赞赏具有很大的增强作用,能鼓励他提升努力及表现。做错事时,也不建议采取严厉的处罚,而是要将你的处理规则清楚地传达给孩子,并以温和但坚定的态度一致地、确实地执行。家长若一开始便不曾注意孩子的行为,无法适时给予回应,之后又直接以打骂来处理问题,必然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我概念发展。
★多元探索丰富自我概念:
李筱蓉表示,家长应鼓励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像是人际互动的经验、认知能力的累积、才艺技能或兴趣的发展等或者帮助他发觉自身性格或行为上的优点,如很温柔、细心、主动、努力等等,而不要局限于认知学习,避免当他在某—项领域表现不好时,便觉得自己不被接受、没有优点。
★允许他犯错、表达自己:
现代生育率低,家长容易因过度保护、希望孩子表现超前的期待、生活忙碌,而直接帮孩子处理大小事物,结果反倒剥夺孩子的练习机会、然而孩子本就需由不断的尝试,修正,达到社会认可和自我认同的平衡,藉此累积自信心,再加上如能有充分表达自己或探索的机会,他会感觉到被信任,对建立自我概念都有很大的助益。
★勿用“结果”断定一切:
好的结果固然令人欣喜,不过对孩子来说,“过程”的重要性不亚于结果。家长应多肯定他尝试的意愿、过程中的努力,否则容易给孩子一种错觉,即他的价值好像只建立在结果好坏。孩子彷佛戴上光鲜亮丽的“假我”面具,却不敢肯定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