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原因,我们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里,把孩子放到全托幼儿园里。我们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我们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孩子的身体,却很少关注到身边这个小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可能有一万个理由对孩子说:“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但对于孩子,他只是在不断地体验着:怎么总是看不到父母,怎么父母总不管我的需求、不管我的感受。毫无疑问,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当成是“心肝宝贝”,但我们所做的事情,确实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莫大的伤害:孩子的心没有归属,孩子在承受着被抛弃的感觉。
犹如需要物质和生理的营养,孩子同样渴求心理的滋养。孩子需要心灵的关注,需要与父母有心灵的连接,并不断地在收到心理回应的过程中,建立起归属感。对于父母,我们有多少人了解孩子这样的需求并很好地满足呢?
齐齐妈妈非常爱齐齐,对齐齐的照顾与成长的关注,可谓是无微不至。为了齐齐能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她不辞劳苦,四处打听、了解各个幼儿园的情况。终于看上一所幼儿园,并立刻把家也搬到附近。但齐齐上了幼儿园后的状况并不理想。在继续寻觅的过程中,齐齐妈妈了解到我们幼儿园,并很快把齐齐送了进来,再次把家也搬到了幼儿园附近。
齐齐入园后,他妈妈经常和老师沟通,也常和我谈论孩子的情况。我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真的是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这天下午,齐齐妈妈又和我谈起孩子近期的情况。能看得出,她真的很爱她的孩子。吃过下午餐的齐齐,看到了妈妈,兴致冲冲地跑过来,抱住妈妈的腿,不断在妈妈身边绕来绕去。“抱抱齐齐吧,他想妈妈了。”我提议。“等会儿,妈妈正和老师说话呢!王老师你看,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烦呢,老爱这么黏着我。”妈妈显得有点儿不耐烦,已经四岁多的齐齐听了妈妈的话,有些不高兴。
我能感受到,当孩子走近妈妈时,妈妈内在是有些不知所措的,不知道怎样自然地和孩子一起。为什么不伸出双手拥抱孩子?离开妈妈快一天了,孩子是多么渴望和妈妈在一起啊!为什么不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孩子?孩子在幼儿园独立生活了一天,为什么不亲亲孩子,给孩子爱的能量和滋养?
大多数的父母,都愿意尽自己所能,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孩子还需要一个心灵的家园,还需要在和父母的亲密相处中,建立起一个无形却踏实的温馨的心灵家园。
心灵的连接和回应
我走在幼儿园上二楼的楼梯上,从楼上迎面走下两个孩子。“早上好!”走在前面的那个孩子一看到我,大声向我问好。“早上好!”我微笑着和孩子目光对视,并回应孩子的问候。随之,我的目光移向后面那个孩子,我说:“早上好!”
前面那个孩子马上说:“老师,他还没向你问好呢!”“他向我问好了,他在用眼睛向我问好。”后面那个孩子听了我的话,小鹿一般欢快、愉悦地跑下楼去,脸上洋溢着被理解的满足感。
当前面那个孩子说出“早上好”的时候,后面那个孩子选择用眼神向我问好。我接收到了孩子的信息,并热情地回应了他。尤其当我说出“他在用眼睛向我问好”时,孩子知道我接收到了他心灵发出的信息。
连接,就是这种心灵的感知和回应。当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断与老师产生这样的心理连接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幼儿园生活得很踏实,就会对幼儿园有归属感,就像他们每次社会实践回来时,一下校车就会说:“到家啰!”
在细腻的感受中连接
下午,大部分孩子都被父母接走了。整理好教室,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玲老师有些疲惫,加上思念远方的恋人,她有些无力地趴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课桌上,看着窗外渐落的夕阳,眼泪不觉流了出来。教室里还有三四个孩子,边画画儿边等待父母。玲老师安静地趴在课桌上,心想孩子不会留意到她。一会儿,肖肖轻轻走到她身边,绕了一圈,从后面抱住老师,并把小脑袋靠在老师背上。刹那间,玲老师感到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传遍全身,眼泪忍不住又流了出来。玲老师知道,孩子发现自己在伤心,并想安慰自己,给自己力量。过了一会儿,肖肖又绕到老师前面,轻轻地走开了。一会儿她又来了,轻轻地把两张面巾纸放在老师课桌上,又轻轻地离开了。玲老师拿起面巾纸擦掉了眼泪,这时她的心里盛满一份感动和温暖,感觉世界那么美好。这时玲老师听到肖肖在对其他小朋友说:“玲老师都哭了,她可能想男朋友了。”
孩子并不靠语言来认识和了解你,甚至不用听你说什么,他们用心就能感觉到你的最深处。孩子就是这样生活在感受里,敏锐地感受着我们,同时也渴望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回应他们。孩子与父母之间尤其需要这样的心灵层面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不断和父母心心相连,在连接中找到归属。
孩子的父母,你们是否曾放慢自己的节奏,是否曾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