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科门类当中,进入印度理工学院几乎是每一个学生的目标,选择学习电子计算机、当工程师的学生仍然是主流,近年来的一个趋势是学习纯基础学科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一位印度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担心地表示:“印度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工程、计算机学科,对数学、物理等纯粹的基础学科不感兴趣。”有12年级学生表示,国家对基础学科的投入不足是一个制约条件,就业也不理想,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年轻人多数选择去国外进修了。
印度文科的高中生可选择的专业包括英语、历史、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新闻学等,从近年的报名情况看,英语和历史专业仍受到多数考生青睐,新闻学专业呈快速增长势头。以德里大学著名的史迪芬学院为例,该校这两个专业素来全国闻名,本届印度政府中就有包括外交国务部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塔鲁尔等6名校友,录取分数线在平均分95分以上,而且要参加复试。
一般来说,在印度全国会考中获得70分以上的人才有机会上大学,遗憾的是多数毕业生无法实现这个梦想。落榜后轻生者有之,沮丧者有之,但大多数未能上大学的印度青年都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的态度。去年上了德里大学一所著名学院的普拉塔姆告诉记者,他的同学中未能上大学的多数都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有的继承了家业,有的开始自食其力,也有的继续准备参加下一年的考试。“世界上许多成功人士都没有读过大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才。”一位落榜生这样说。
相关链接 印度高考制度与改革
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机遇,这一点在印度与中国相似,因此关于高考制度、公平性、改革方向自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争论话题。
印度有两套高考系统,一套是国家教育部“中等教育委员会”主持的印度全国范围内12年级毕业考试,另一套是“印度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印度的学校基本上属于二者中的一个。因此,学生在小学一入学时就需要选择哪一套系统,以决定将来参加哪种高考。国家版的“中等教育委员会”覆盖的学校更多,而且允许以印地语作为考试载体。“中等教育证书”委员会也是印度政府承认的教育组织,强调以英语为主要媒介教学,并与西方一些国家如英国的牛津大学达成协议,学习成绩可以相互承认,所以戴上了一层特殊的“优越光环”。实际上,许多家长认为,印度国家版的考试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比一味强调知识点、靠“死记硬背”的“印度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更加科学。
考试大纲的内容成为争论焦点之一。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学大纲基本不存在大变化的可能,但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课程的教学却存在很大的“政治性”。在印人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执政时期,对以前的历史教科书进行很大幅度的修改,尤其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历史事件,与以往相比变化较大。随着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在2004年上台,历史教科书及考试大纲内容提要许多又改了回来,这种“随风倒”的情况让许多学生无所适从。
在印度对于高考公平性最大的争论在于“保留配额”。从前任“团结进步联盟政府”开始,印度实行对低种姓族群保留49.5%配额的做法,即保护少数人群利益,在享受国家拨款的大学录取中,必须录取接近一半的贱民和低种姓族群学生。近年来,在首都新德里及全国其他地方多次爆发反对“保留配额”比例的示威游行,称这是一种“逆向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