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是爱孩子,为孩子好,不管怎么做,都是对的,其实,有的时候却未必如此。
亲密有间
欢欢一向是个乖孩子,但有次竟然和妈妈发生了大冲突。原来妈妈在整理他的房间时,把一个又脏又旧的布娃娃扔了。欢欢知道后不依不饶地质问妈妈:“那是我的娃娃,你凭什么扔掉?以后不许乱动我的东西!”妈妈气坏了:“好啊你,天天亲你疼你,如今翅膀上毛还没长全呢就想单飞,我偏动你的东西!”一气之下把欢欢的旧玩具全扔了,欢欢哭着边捡回玩具边骂:“坏妈妈!坏妈妈!”
感言: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独立个体的隐私和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忧虑戒备,只有个人的隐私和空间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态平和,做事比较冷静。
亲子也需要“有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不要随便翻动大人的东西,因为大人要有自己的空间。其实孩子也一样,他不希望别人随意乱动自己的物品,即使是至亲至爱的父母。只有亲密有间,家庭才能成为亲密生活的共同体,成为个性自由发展的场所。生活在这样一个“亲密有间”的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就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尊重有度
小乐爸是个教子观念很新的人,和儿子相处如朋友、兄弟,唯独不像父子。他允许小乐直呼其名,而且事事听取小乐的意见,认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尊重孩子。没想到,4岁的小乐从此变得非常任性,一切唯我独尊。当小乐爸意识到这点时,父子间的冲突已经激烈到极点,最终小乐爸抓住小乐,劈头盖脸一顿痛打,两个人的关系才又“打回”到了父与子。小乐不明白,为什么一向和自己称兄道弟的爸爸突然变成了“恶魔”?
感言: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尊重太过,就成了没有原则的妥协;尊重不足,冲突又会随即产生。怎样才是尊重有度呢?家长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严格的长者,让孩子信任你,乐于向你敞开心扉,同时又遵从你的决定。家长专制的威风不可取,无条件无原则由着孩子的性子也不可取,你可以用温和而坚定的句式提建议:“假如我是你,我就……”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对家长的意见也就比较容易接受。
满足有限
朵朵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有点“贪心”。每次父母答应她什么要求,她就马上加码。有一次她想要芭比娃娃,爸爸就给她买了一个。谁知道她才拿到手,又眼馋地盯着另一个,爸爸不忍心,把另一个也买下了。但离开商店时,朵朵仍旧满脸委屈:“爸爸不好,才给买两个芭比娃娃!”类似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朵朵爸每次都因为受不了女儿的眼泪而选择了妥协。
感言:其实,这不是孩子天生贪心,而是家长对孩子的欲望不加控制的结果。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将使你的孩子感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孩子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就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由于孩子平素没有受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他将比得不到所希望的东西还感觉痛苦。”
所以,在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时,家长要坚决抵制。对孩子而言,家长是他向既定规则发起挑战的最佳人选,当某个要求得到满足时,他就会马上向下个目标发起挑战和冲锋,一旦遭到抵制,轻者淌眼泪抹鼻涕,重者打滚撒泼,这个时候的坚决拒绝会让孩子体会到规则的威力,以后提要求就会慎重。另外,家长有限度地满足是对社会和周围环境的一种模仿,孩子在家庭里学会适度地提要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长大后与人交往才不会有挫折感。
帮忙有忌
小小进了幼儿园后什么都不肯做,不光不肯叠自己的被褥,就连游戏都不玩。别的孩子在玩时,小小则在一边巡视和指挥:“你,站这边;你,到那儿去;你,玩给我看……”小朋友觉得他很烦。老师最近做了家访,才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
原来小小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把小小交给奶奶抚养。奶奶对小小十分娇惯,连玩玩具都怕伤着他,常常“替他玩”——让小小坐到一边,自己玩给他看。老师家访的时候,小小的奶奶边和老师说话,边忙着替小小玩变形金刚。看着金刚在奶奶的手里千变万化,小小兴奋得大叫,但是当老师让他自己玩时,他却显得畏惧和茫然,不知道从何下手。
感言:许多孩子的能力都处在“休眠期”,假如大人没有原则地帮忙,孩子的能力可能会一辈子“沉睡”下去。小小的奶奶这样做不仅使小小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勇气,还会养成怠惰、笨拙的毛病。很多家长因为疼爱孩子,觉得为孩子怎么做都不够,于是帮孩子洗衣服、陪孩子写作业等等,这种过度帮忙往往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书包、衣柜要自己整理,小件衣服要自己学着洗,作业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在无人可依赖的情况下,孩子反而会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