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什么给爱附加条件?
有些家长在说着爱孩子的时候,总是提出各种要求,要孩子乖巧、懂事或者达到其他的要求,这份爱才会兑现。为什么本应无私的爱,被附加了种种条件?
父母爱的是自己。加了条件的爱,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父母爱的是自己。希望自己付出的爱得到回报,付出爱后,希望得到孩子的“听话”、“乖巧”、“聪明”等作为回报的“礼物”。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接班人”。家长总会有许多未完成的愿望,于是就把这些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帮自己完成“心愿”,家长就会说:“你要好好学画画,爸爸妈妈会更爱你。”把“爱”当成了交换孩子“成果”的手段,这个条件太伤害孩子。
父母的功利心作怪。“你要是和隔壁的妍妍一样能干,我们更爱你。”“你真棒,跳舞比赛拿了第一名,妈妈好爱你。”父母把孩子的“荣耀”当成了是否爱孩子的砝码,这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用爱“逼迫”孩子。当父母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你乖乖穿完衣服,我才爱你”之类的话时,父母实际上就把“爱”当成了让孩子完成你要求的有力武器,更悲哀的是,家长完全不觉得自己错了,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实际上不仅让孩子没有被爱的感觉,反而产生逆反的心理。
编后语:
没有原则、有条件的爱,实际上是对爱的一种亵渎,是扭曲的爱,并不是真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还会“毁人不倦”。真爱是没有条件的、无私的,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的。爱孩子,就要爱他的全部,而不仅仅是他的优点、他给你带来的自豪和荣耀。理智而无私的爱,是在任何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关心他,帮他答疑解难,给他心理上的安慰。
为了确保孩子有被爱的感觉,我们应该避免把爱当成交换孩子某种行为或者成就的砝码及手段。爱是一种背景,我们铺设了这种背景,以便孩子能够自由的发展,而不应该用“背景”去限制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