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直吃得不错,身体却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看似奇怪的问题营养专家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隐性饥饿其实隐藏在“饮食营养丰富”的外衣下。
吃得不错不等于有营养
国民每日摄入的营养状况有关调查发现,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现象相当普遍。市营养学会理事长傅金茹说,这种吃饱肚子的营养素缺乏被称之为隐性饥饿。
在上周市营养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天津市营养宣传周活动中,关于隐性饥饿的宣传引起很多市民的关注。傅金茹说,传统的观点认为,只要人们吃饱,身体自然就健康。 但是调查发现,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大城市,营养结构失衡导致的营养不良同样存在,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病者、减肥者及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食物过于精细的人,都易产生营养不平衡,而由于营养素缺乏不会发生饥饿的感觉,因而隐性饥饿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由此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
傅金茹说,产生隐性饥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膳食结构不合理,动物性食物及脂肪摄入过高,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并过于精细,钙、铁、维生素A、C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体力活动较少,容易产生肥胖,间接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隐性饥饿会潜移默化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它与慢性疾病之间关系密切。譬如长期缺乏维生素A,眼睛容易疲倦、干涩;维生素B1摄入不足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忧郁、焦躁易怒、记忆力衰退以及胃肠道症状;长期轻度缺乏维生素C还可能埋下心脏病及癌症的隐患。
隐性饥饿儿童最受伤
市营养学会副秘书长、儿童医院营养科主任田晞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仍是目前儿童营养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一些必需营养素的缺乏,不少看起来吃得不错的孩子其实处于隐性饥饿状态。城市儿童中,存在肉、油摄入偏高,粮谷类食物和核心营养摄入不足的双重营养不良问题。核心营养素缺乏造成的隐性饥饿危害很大,譬如缺钙可能导致骨骼变形、神经功能发育迟缓、骨质疏松等症;缺锌会让孩子偏食厌食、身材矮小、免疫力降低;缺赖氨酸是造成儿童发育不良的重要因素。
她指出,幼儿阶段最容易缺乏下列营养素:维生素D,即使是在母乳中也缺乏维生素D,母乳喂养尚需及时补充,而牛奶喂养者则更需补给。缺乏维生素D骨骼发育受到影响易患佝偻病。铁,铁是造血原料之一,小儿出生后由母体获得的铁在体内贮存,可供生后3至4个月之需,如果4个月后不及时补充含铁丰富的食品则会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鱼、肉类、猪肝、动物血中含铁量多而且吸收率高,大豆中的含铁量也不低。钙,钙为骨骼中的重要成分,目前成人的膳食中普遍缺钙,小儿正在生长发育阶段,对钙的需要量比成人多。母乳中的钙含量虽低,但钙、磷比例适当,吸收率高,牛乳中的钙含量虽然比母乳高,但因磷高,影响钙的吸收,因此提倡母乳喂养。还要注意的是牛乳不能与钙剂同时服用。
田晞提醒说,人们通常把消瘦、发育迟缓乃至贫血等营养缺乏性疾病,作为判断孩子营养不良的指标,但此时孩子的健康已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其实,孩子营养状况滑坡往往是疾病出现之前就已有种种信号出现。父母若能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将营养不良扼制在萌芽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