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幼儿园里去年招收到两名需要特殊照顾的小朋友:安妮和陈小飞。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存在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安妮是一个自闭症患者,而陈小飞不但有多动症,还智力低下。面对这样两个孩子,该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没有像其他幼儿园那样把他们拒之门外,而是伸出温暖的双臂迎接他们。
为了让正常的孩子能够接受安妮和陈小飞,老师首先向别的孩子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安妮和陈小飞需要特殊照顾,并引导小朋友怎样在平时照顾这两个特殊的小朋友。这样就避免了当安妮不理睬小朋友向她问好或者陈小飞突然自己跑出队伍时,别的小朋友对他们的举止感到意外。老师营造这样一个接纳的环境提高安妮的社会交往技能,同时规范陈小飞的行为。
老师还积极了解、跟进这两个孩子各自的治疗进度,与医生、家长取得广泛的联系,收集安妮包括心理测验、自我概念测验和家庭情况等等资料,与医生达成共识,制定辅导计划。老师还提醒家长们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保持家庭和睦温暖,不要以粗暴或简单的批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针对陈小飞的情况,老师积极配合心理学家关于让他在集体中学会自我控制的建议,采取帮助他“出声思考”方法。经常提醒陈小飞思考:我的错误行为是什么?如何控制它?我在按照我的计划行事吗?我过去是如何做的?并要求他站在局外人的立场上观察他自己的行为。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使他增加一些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地,陈小飞能知道引发其放肆行为或多动的信号,这样他就能以比较好的态度去控制以前所不能控制的行为。
接下来,老师配合家长矫正陈小飞的行为:对他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干扰他人、随便在教室内走动之类的行为,老师首先详细说明幼儿园小朋友学习时应该做到的要求。每当陈小飞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时候,老师就及时表扬他,通过强化好的行为,让他把好行为和表扬联系起来,减弱他出现坏行为的心理动机。不断强化后,陈小飞的多动症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安妮也是一样,教师通过她的父母取得了和医师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一切关于安妮的资料,帮助安妮的医师制定措施,在相互配合下进行治疗。老师还和安妮的家长约定:关心其生活,不要过分溺爱,凡事不能包办。鼓励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了要及时赞赏,失败了要指出如何避免失败。在她害羞或者游戏失败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过多指责和施加压力。
结合医生的建议,老师定期与安妮说悄悄话,让她在有保护的环境里释放出被抑制的感情和未说出的恐惧。指导她如何去克服无助感和恐惧感。在课外活动中老师还组织一部分低龄小朋友和她一起完成一些简单游戏,当他们失败的时候,耐心地使她们明白自己在游戏中所起的作用和如何避免失败,以便他们能改过自己的行为。通过反复多次交流和这样的活动,帮助安妮克服无助感和怕失败所导致的恐惧、退缩心理。
老师还建议家长用电视示范方法矫正安妮的孤独感、不能与人交朋友的缺陷:经常给安妮放经过精心设计的录像带,内容都是描写在幼儿园里小朋友的相互帮助。在每个情节里,可以看到有一个幼儿首先是观察别人的行为,后来就参加到他们的活动里去,接着便出现强化后果。例如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玩具并和他谈话、微笑,然后他们快乐地玩在一起。通过一段时间观看,小安妮开始变得愿意参加一些活动,喜欢并学会和小朋友交朋友了。
老师还借助高科技手段帮助有问题的孩子获得一些帮助。专家研究发现,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对这类儿童有时表现的不恰当行为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反应,而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对来自老师或家长的反馈做出的反应可能很令人失望,这往往使教育者不得不带着负面的情绪教育他们,容易出现前文提到过的“恶性循环”。然而,由于计算机不会在情感上与这些孩子相互影响,当这些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或者在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他们可以依靠借助电脑中的游戏弄清为什么,同时得到正确的回答。在家中或幼儿园有意识地让“问题儿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使用计算机,有助于解决普遍的行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过分好动或注意力难集中的幼儿,当他们操作计算机时,必须注意力特别集中才能进行,因此计算机对纠正儿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常表现不恰当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家长和老师给孩子创造必备的条件,不要以为他们是“问题儿童”就阻断了和高科技产品的亲密接触。其实,即使是“问题儿童”,他们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份呵护,科学的教育引导往往可以弥补多种缺憾和不足。
总之,“问题儿童”的出现并不可怕,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既然问题已经出现了,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它,而是应当正确地面对它,首先要承认问题的客观存在,然后是潜心地去研究它,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科学地对待问题,潜心地研究问题,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协作,对“问题儿童”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定能使“问题儿童”得到转变,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