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指导孩子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吃苦耐劳,多做好事。
要尽量选择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活动,鼓励孩子自觉地、有目的地参与,这能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例如,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小朋友捐献图书,为灾区人民捐献衣物;拥军优属,与解放军叔叔联欢,帮助烈军属家庭劳动;在城市里帮助公园保护树木,在农村里给整个村子大扫除;给福利院的小朋友做玩具,给养老院的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在居民大院里办一块黑板报,当某托儿所小朋友的小先生;参加成人的植树劳动,打扫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这一类社会实践活动,当前的小朋友参加得太少了。
其实,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条件下,教育独生子女关心社会,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孩子不能只讲享受,更不能只为自己和金钱活着,所以应从小培养他们放眼社会、为人民造福的思想和聪明能干的品质。这样,他们长大后无论到了社会哪个部门,处于何种社会境地,都不会忘记对社会的回报。
有个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暑假里用自己家的图书为同院的小朋友办了一个小图书馆,定时开放和借阅。全院的孩子和家长们都很高兴,夸奖她,感谢她。这件事极大地培育了这个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使她意识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操作能力。由于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后续培养,她品学兼优,15岁就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孩子。她就是“早教方案”研究员杨其铎老师的女儿刘媚。
小图书馆、阅览室、绘画室、文艺宣传队,几乎是每个居民大院的孩子都能合作办到的,甚至还可以办小卖部,指导他们自己分工,自己管理,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假日里要鼓励孩子去做。
第四,引导孩子过好有社会意义的节日和纪念日,使之获得快乐,丰富知识,增长能力。
一年中有很多个节日和纪念日,这些节日是非同一般的日子,在它来临之前,社会就洋溢着某种气氛,成人都被传统习俗动员起来了,孩子自然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兴高采烈地准备过节。
过节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场”,有社会氛围,有成人参与,有快乐的情绪,有新闻单位的宣传教育,家庭过节往往还有一定的经济投入……社会为什么要约定俗成过这些节日呢?自然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所以各种节日就是调查社会、认识世界、了解民族文化的系列窗口,是非常宝贵的活动日和教育日。而且,传统节日年年有,年年重复,人们还是年年兴高采烈地认真对待,这正符合孩子循环式、渐进式的认识规律。节日、纪念日确是他们认识社会的最好课堂。
但是,现实中一般家庭过节往往存在两大缺陷:一是不思考节日的意义,片面注重吃喝玩乐,甚至于吃喝过度,打牌赌博,影响健康。至于孩子,以为过节就是吃好的,玩好的,穿好的,放假休息,大把用钱,从而失去理智感和精神的快乐。二是不太重视社会意义极大的现代纪念日,使成人和孩子都不知不觉失去了认识社会的大好机会。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和中国政府特别规定的纪念日,因为这些纪念日之所以出现,反映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焦点问题,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纪念这些日子是一个移风易俗的大问题,要让这类纪念日在孩子的脑子中生根。如果过节的盲目性大了,那会严重影响过节的质量,导致孩子不仅缺乏精神上的欢快和乐趣,也失掉了思想上、知识上的收获。
与孩子一起过节是家庭最大的天伦之乐,能极大地增加生活的情趣。只要遵照娱乐性、知识性、游戏性、服务性和群体性的要求去设计过节,那么每个家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幸福、欢乐、温馨的日子,用来调节生活,教育孩子,使两三代人都感觉心有所得,朝气蓬勃,精神愉快,幸福无穷,这有多好啊!